童小盾破解在校学生与家长通讯难题

教育部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携带手机”的规定,为维护校园教学秩序、防范学生网络沉迷筑牢了制度防线,但也随之带来新的现实挑战——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及时通讯需求如何满足?当孩子在校遇到身体不适、突发状况,或需传递日常校园生活信息时,传统通讯方式的短板逐渐凸显。在此背景下,童小盾秉持“守护儿童安全,构建友好社会”的理念,以公益为导向推出儿童呼叫系统,通过免费设备捐赠与校园投放,为幼儿园、中小学校破解家校通讯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“禁带手机”政策实施前,部分学生依赖手机实现与家长的即时沟通;政策落地后,校园通讯渠道的缺失让家长忧心忡忡。不少家长反映,孩子在校期间一旦出现发烧、磕碰等情况,无法第一时间告知家人,只能依赖老师转达,不仅可能延误处理时机,也让家长始终处于焦虑之中。而学校层面,为填补通讯空白,部分校园选择通过招标采购公共电话或专用通讯设备,不仅单次投入高达数万元,后续设备维护、线路检修等费用也持续增加办学成本,且传统公共电话操作复杂,低龄学生难以独立使用,实际效果大打折扣。家校通讯的“断点”,成为政策实施后亟待打通的关键环节。

针对这一痛点,童小盾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,聚焦校园场景推出公益解决方案,向全国幼儿园、中小学校无偿捐赠童小盾儿童呼叫系统硬件设备,学生与家长注册使用全程免费,不产生任何费用负担。该系统由家长端微信小程序与校园硬件设备协同构成,充分考虑儿童使用特点与校园管理需求,在功能设计上实现“便捷化、安全化、人性化”三重保障。

硬件设备采用盾牌式外观,色彩鲜活、线条圆润,既符合儿童审美,又能传递安全守护的理念;机身选用环保耐用材质,经过严格的防摔、无毒检测,确保学生使用安全。设备集成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,操作流程极为简便:学生只需按下设备按钮激活系统,对着设备说出“爸爸”“妈妈”等联系人称呼,即可精准匹配联系人,自动发起语音通话,无需记忆复杂的手机号码,完美适配低龄学生的操作能力。

自公益项目启动以来,已有多地幼儿园、中小学校完成童小盾设备投放,系统运行稳定且效果显著。某小学在投放设备后,家长焦虑情绪明显缓解,“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有事儿找不到人,现在孩子课间就能主动打电话说情况,我们心里踏实多了”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反馈。而学校不仅省去了采购通讯设备的高额费用,还通过系统简化了家校沟通流程,老师无需再频繁转达学生诉求,校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。

为让更多校园受益,童小盾开通了多元化捐赠申请渠道。有需求的幼儿园、中小学校可直接联系童小盾官方,提交学校规模、学生人数等基础信息,工作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设备配置与投放方案;同时,学校也可通过当地与童小盾合作的慈善组织发起申请,由慈善组织协助完成对接,确保设备快速落地。

童小盾的公益实践,不仅破解了家校通讯难题,更以科技赋能校园安全,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公益力量。未来,童小盾将继续扩大公益捐赠范围,优化系统功能,让更多幼儿园、中小学校享受到免费的通讯服务,助力构建更安全、更便捷的家校沟通环境,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

相关阅读

猜你喜欢

趋势

百科

数据

最新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