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远处青山叠翠,近处白墙黛瓦,自然山水风景和徽派古建筑相得益彰。”初冬时节,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,俨然一幅天然绝美的乡村画卷。
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,在尽情地感受芹川村原生态生活的独特魅力之余,由衷羡慕古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幸福的“旅游饭”。然而,他们所不知的是,芹川村能靠搞活乡村旅游致富,并非一僦而就,也曾遭遇过“成长中的烦恼”。因村中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,生活垃圾不实行分类收集,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强,存在垃圾污染环境的风险隐患,导致外来游客数呈逐年下降趋势。过去,时常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,甚是让村干部感到头疼不已。
“我们村是免门票开放式的美丽古村,村内原住居民有1600余人,日常外来游客较多,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,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”村民王小高说到,“近几年来,随着政府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,相继开展了垃圾分类、清洁乡村、污水治理等系列行动,特别是全乡推行“村收集、乡中转、县处置”垃圾治理模式后,芹川村公共场所配备了四分类垃圾设施,每家每户门口放置两分类垃圾桶,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。如今,村中垃圾处置做到日产日清,村庄环境面貌显著改观,游客人数逐渐回流回升,我们村的旅游生意也越来越好啦!”
如何持续加强村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,普遍增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,整体提升芹川古村垃圾分类治理水平,不断厚植乡村旅游生态底色,确保古村长期端稳端好“生态金碗”,让村民乡村“旅游饭”吃得更香?此项“关键民生小事”,始终萦绕在浪川乡生态办干部员的心头上,并为之不断进行大胆探索。
近些年,浪川乡生态办坚持建强组织堡垒、加大资金投入、强化科技支撑“三向发力”,指导芹川村组建垃圾分类红、蓝、粉三色服务队,推动浪川乡“红岭青年”志愿者常态化走进古村开展分类宣传,积极探索建立芹川古村景区“垃圾兑换超市”,投入重金搭建大环保数智化监管平台,为村级垃圾分类插上“科技翅膀”,全方位多层次助力芹川村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见实效。
经过乡村两级干部不断努力,芹川古村垃圾分类水平明显提升,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可圈可点。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,目前芹川古村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向好,村民“旅游饭”呈现出越吃越香态势。
浪川乡生态办 徐光风